宅基弟自己就是做资管行业的,自己发产品、做投资,也对接大量的银行理财,目睹了不少怪现象。
面粉比面包贵
一个AA企业在债券市场借笔钱,每年大概是3%-3.5%的成本,拿这笔钱到银行买个债券类的理财,却可以给到4%以上的收益,那么银行理财拿这笔钱去干什么呢?再去买这个企业发的债。
这是贪吃蛇的游戏吗?
银行融资成本比企业高
银行理财是刚性兑付的,相当于银行存款的替代,也代表了大银行的一种融资成本。笼统讲,把银行发理财看成是银行借钱,企业发债看成企业借钱,银行肯定资质更好,融资成本却高过了一般的工商企业,形成了很明显的套利空间。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价格最终是由供需来决定的。第一个原因是,银行理财的融资需求,要远大于实体企业。
银行在理财这一块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2014年底是15万亿,到了2016年3月是近25万亿,增长了60%。尤其是很多城商行和农商行,依靠理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而反观实体企业债券融资,虽然这两年是大扩容,整个2015年的净融资额也只有3万亿(这里包括企业债,中票,短融,PPN,公司债),与理财的扩张没法比。
为什么理财可以这么扩张呢?因为它不占用资本
发行理财基本不占用银行的资本,只要你胆子大,敢开价,理财就有机会弯道超车,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相比,理财目前受资本金约束很小。所以很多城商农商愿意大力发展这块业务。
理财不占用资本,但是大家又相信理财是刚兑的,大家都忘记了,刚兑是需要资本保障的。如果说一家大银行,发展一个小理财,刚兑预期是可信的;如果一个银行的理财规模远大于它的资本实力,他拿什么来刚兑呢?如果是个银行都可以刚兑,就不需要资本约束了。
很多银行其实利用了这种大众的偏见,,实现了弯道超车。
还有一些怪现象与此有关,比如信用利差几乎抹平,现在一个AA城投债和国开债配置收益率相差无几,完全没有体现出风险溢价,还是因为理财投资不占用资本。
如何能够持续?
前面讲了为什么理财成本比企业成本高,但是面粉比面包贵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怎么赚钱呢?
一是面包要不断涨价,获得资本利得,虽然我的配置收益率只有3.5%,但是收益率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可以有1%,那么我的收益率就有4.5%,能够覆盖成本。
二是,期限错配加杠杆。比如说100块买了4%的理财,我买了100块3.5%的债券,看样子肯定是倒贴钱的,但是我可以把这个债质押出去,借短期的钱,比如说滚动借7天,再买100块的债,我们的借钱成本因为时间短,可能只有2.5%,这样我就有1%的息差,所以我的收益在4.5%。一倍杠杆不够,就加两倍,金融危机都是这么来的。
债券收益率不断下行,资金成本不断下行,这个游戏就是正反馈的,就可以继续玩下去。关键是药不能停,一旦停止,马上就是负反馈。这就是整个怪现状的逻辑链条。
怪现象其实是拐点前的正常现象
太阳底下无新事。过去几轮牛熊转换,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在13年钱荒的末期,我去一个大银行路演,当时20年的铁道债都高于贷款的基准利率,而当时20年的房贷还能拿到贷款基准,也就是买铁道债比给个人放贷款还更划算。我还记得有轮牛市后期,协议存款收益率都高于债券收益率。
在拐点出现之前,都会出现违背常识的事情。出现荒唐事未必代表拐点马上就来,但如果还可以用理性来分析,就说明拐点还早着呢。
这次会怎样?
有刚兑义务的理财不占用资本,是个BUG,,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定。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银行理财目前仍然不是资管业务,而是类存款业务。
如果现在不去控制,任由其发展,只会把事情越搞越大,出现金融危机。MPA考核关注理财是个大趋势。
维持怪现状继续的另外两个支持因素,看起来也接近了极限。资金成本和债券收益率已经几乎没有息差,资金成本不降,现在期限利差已经抹平,中长端也难以下行,资本利得空间很小。
核心问题在于资金成本会不会继续下行,如果继续下,那么就会打开空间,如果不下,就没有空间。
有些人认为央行的资金成本锚不重要,利率是内生的,我部分同意,但那是建立你不找央妈借钱的情况下。如果你天天指望着央妈借钱续命,这种清高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央妈是怎么想的呢?
去杠杆不利被点名批评
央妈毕竟是一个政府机构,,不是独立的第三方,你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的行为。
7,提出了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分析经济形势,是这么说的,“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取得进展,去杠杆新举措开始实施”。
这句话说的含蓄,但实际上是说“去杠杆”尚没有取得进展,被点名批评了。货币政策也首次提出要注重抑制资产泡沫。
央行继续大幅放松,在政治上已经不正确。
这是本号运作1年半以来,第91篇原创文章,每周更新,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