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单车生死复盘
2017年6月2日——这个日期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员工关于小蓝单车的记忆里。
这一天,小蓝单车的核心团队在北京金辉大厦彻夜开会,梳理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为两天后的重要决定做准备。
当时摆在小蓝面前的最佳选择有两个:
1、接受一家资本5亿人民币的投资
2、以1亿多美金的估值把公司卖给摩拜或ofo
但随后发生在这一晚的一件事情,让关于小蓝单车的所有美好设想都化为了泡影,成为那只彻底改变小蓝单车命运的黑天鹅。
此后的半年里,小蓝单车经历了资金链断裂、押金难退、拖欠供应商款项等一系列风波,最终在11月中旬以李刚的一封道歉信宣布彻底失败。几位合伙人陆续出走,剩下李刚一个人东奔西跑、寻找救赎。
李刚的努力没有白费。
今天,出行巨头滴滴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接管小蓝单车。
用户的押金将以滴滴单车券和出行券的形式予以返还。虽然结局不太完美,但相比于其他倒下的共享单车企业,小蓝单车起码对用户有了一个最终交代。
关于滴滴收购小蓝,《风眼》了解到:因为投资了ofo的缘故,滴滴和小蓝此前并没有接触,本次交易的谈判在11月中旬才开始,但进展很快;ofo想做与滴滴存在竞争关系的共享租车业务,还在10月和11月中间一度决定并购小蓝,但戴威的提议被滴滴否决,这成为了滴滴和ofo决裂的导火索,也改变了小蓝单车的命运;滴滴只负责小蓝单车的押金部分(需用户自主选择是否转换为滴滴单车券和出行券),涉及200万用户,总金额不到3亿元,供应商债务和员工工资仍然需要小蓝公司来承担;长远来看,滴滴不会保留小蓝单车的品牌,李刚也不会在滴滴实际任职,代号为“海棠”的滴滴共享单车项目,目前已有50人左右的团队,接下来将会激进发展,成为改变共享单车行业的另一只力量。
无论局势如何,小蓝单车的故事已经彻底划上了句号。遗憾之余,外界对于小蓝单车还有很多疑问,比如:
被誉为“最好骑的共享单车”,为何没能以产品和情怀赢得市场?
在公司从生到死的一年时间里,小蓝单车在资本、战略、管理、团队上犯过哪些错误?
作为这个公司的掌舵者,李刚和其他核心高管又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哪些教训?
《风眼》记者历时一月有余,采访了多位了解小蓝单车的核心人士,全面复盘这家公司从生到死的过程,希望能够讲述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小蓝单车故事。
迟到的选手与梦幻的开局
2016年11月的深圳发布会上,李刚骑车进入会场
一个专注骑行、了解单车的创业公司,看到不断升温的共享单车风口和市场上不完美的产品,会忍住冲动、不亲自入局吗?
很多CEO可以忍住,但其中必然不包括李刚。
李刚的人生太过顺利,以至于他总相信自己是那个打破局面的人,不管来得有多晚。在创立小蓝单车前,李刚在纽约做过金融行业分析师,后来回国创立了快按钮,并被360收购。2015年,李刚创立野兽骑行,不仅做骑行app,还做高端自行车整车,这家公司获得了李开复、徐小平等大佬的投资,而他当年只有27岁。
2016年年初,李刚意识到共享单车可能会是一个成就独角兽的行业。当时的摩拜和ofo还没有建立起绝对优势,它们拿到的投资也刚刚超过千万。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野兽骑行并没有下定决心完全转型共享单车。到了下半年,摩拜和ofo拿到的融资已经以上亿美元做单位。李刚分析,野兽骑行的优势在于产品端,所以它们涉足共享单车的方式是与其他玩家合作,为后者供应单车、“提供弹药”。
如果李刚安心做共享单车供应链的一环,即使赚不了大钱也能赚点小钱,最差也不用承担共享单车行业巨大的资金风险。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拿着钱来游说李刚,他的心态逐渐改变,他开始问自己:为别人供货的模式可以持续吗?为什么人家非要给你下订单?问多了之后,李刚决定“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入局共享单车大战。于是便有了小蓝单车。
2016年11月,小蓝单车在深圳召开发布会,宣布落地运营。随后,小蓝单车陆续进入了广州、成都等南方城市。但李刚明白:真正的战场是在北京。2017年2月,春暖花开,小蓝单车大张旗鼓进入北京,与摩拜和ofo进行正面对抗。李刚的筹码是,小蓝单车拿到了黑洞资本领投、智明星通跟投的4亿元人民币融资,公司估值达到10亿。
李刚曾经公开表示,作为后来者,小蓝当时的策略是:
一,做最好骑的产品,这样整体效率更高;
二,在城市里打纵深,强调单个城市的密度,而不是城市数量;
三,精力有限的背景下,只做一线城市。
这些策略非常有效。
大批量投放后,产品优势明显的小蓝单车收获了很多用户的好评。根据李刚发布的公开信,上线半年时间,小蓝单车累计投放了60万台车,最高时每日300余万日订单,2000万注册用户。小蓝单车的综合效率,甚至一度好于摩拜、远超ofo。
资本接踵而至,李刚和小蓝单车CSO陈怀远每天不断接待登门而来的投资人。公司估值水涨船高,投资方一度对小蓝估价超过20亿人民币。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风眼》,与此同时,摩拜、ofo也都想并购小蓝单车,摩拜甚至已经做完了尽职调查。
陈怀远告诉《风眼》,当时摩拜和ofo都在募集新一轮融资,竞争十分胶着,它们讲不清楚到底谁才是这个行业的第一名。但倘若有一家拿下了小蓝单车这个当时的行业第三名,就能成功狙击对方的融资进展、影响对方的估值标准。这就是小蓝高管团队认为自己能够左右战局的战略价值。
摩拜、ofo、小蓝融资对比
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虽然小蓝单车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但高管团队当时的预判是:最坏也不会拿不到融资,只不过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小蓝单车在4,5月份一度向供应链追加了数亿元生产合同,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和摩拜、ofo的业务规模差距。
黑天鹅改变一切
继续融资还是出售公司,这是6月2日之前小蓝单车核心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果选择融资,小蓝单车可以拿到一家产业基金5亿人民币的现金,对方还承诺了25亿元的低息债务贷款。手握30亿,小蓝单车确实可以与摩拜、ofo继续正面竞争;如果出售,最好的选择是摩拜或ofo,他们给出的价格都超过一亿美金,这是小蓝单车股东们套现的最好机会。
6月2日,小蓝单车的核心高管齐聚北京,大家彻夜开会,梳理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那天是周五,他们希望在两天后,也就是新一周的周一做出最后决定。
但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事后调查显示:一个年龄甚小的广州运营团队,在没有恶意的前提下,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上线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推广活动。也许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这个活动原本计划的上线时间很早,但因为合作的游戏公司的缘故,拖延到了这一天。为什么是6月3日和4日?因为周六和周日,小蓝单车用户的活跃度要远远高于上班日。
故事回到6月2日24点,小蓝单车的团队仍在开会梳理公司业务,但几位合伙人的手机瞬间就被各种电话和信息引爆了。
“怎么办?”李刚问陈怀远。
当时没有人有时间去想这个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他们忙于下线活动,忙于跟各方沟通,想把这件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此后两周,小蓝单车一直在为这件事情收尾。事实上,事件本身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但这个事件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影响,足以毁灭这家本来还比较受欢迎的公司。
“投资方开始变得不再积极,不管我们如何退步、降价、不停打电话。”陈怀远告诉《风眼》,此前大家在一个桌面上平等谈判,而此后变成了小蓝单车去求投资方。
李刚则感叹:“资本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当然,站在资本的角度,小蓝单车被冷落并不奇怪,因为谁也不敢忽视难以预知的风险。
“资本市场急转直下,我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无数关于产品和团队的称赞,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一笔资金,打没了我最后一分骄傲。”李刚在此前的公开信里这样表示。
最有可能出手的产业基金没有了音信,小蓝单车对于摩拜和ofo的战略价值也随着它们新一轮融资的到位消失殆尽。2017年6月,摩拜宣布完成了6亿美元的E轮融资;2017年7月,ofo宣布完成7亿美元的E轮融资。
六月成为小蓝从盛到衰的转折点
来源:凤凰网科技《风眼》栏目
欢迎小伙伴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喜欢就请关注我们吧~~~
还有更多好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