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在股票投资中听到最多的是周围的朋友说这只股票不错,那只股票可以,从而形成了其投资行为,而如果深究其背后的投资原因,则大多是好股票,有消息等等原因,从投资实践来看,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信息点是否就是合适的投资动机呢?好股票是否就一定不会亏钱?事实上,单一信息驱动如果不结合时间周期而做的投资是输赢参半的,如果去除掉市场本身的波动影响和投资者偶发性的交易决策后,可能作用是更小的,如同乐视的投资一样,投资乐视本身并没有错,可是忽视本身的驱动逻辑和驱动周期而做的投资大概率是失败且错误的。
有人说投资是门科学,而科学的本质是其系统架构,作为一个拜访了数百名基金经理的从业者,在与来自公募、券商、媒体、保险、民间的诸多投资经理交流后,发现绝大多数预测其实是很难被实现的,即使是业绩优异的投资者们,预测未来是我能想到的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不排除存在个别因对未来有着敏锐嗅觉而产生优异的投资业绩的投资者,但是从基金经理们的投资实践来看,方法才是保证业绩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普通的大多数而言。方法的科学性并不仅有一种,但方法就如同原则一样,拥有对待一件事物的相对固定的步骤、看法与释义,许多亏损其实是由于意识与行动之间的不稳定的偏差而造成的,而这种偏差通过科学的方法,是有机会得到控制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论优先。
股票作为公司的某种代表,其价格自然摆脱不了供需的基本原理,股票的价格波动并不是单期的博弈,而是多期的博弈,即使是公司业绩情况也会反应在某一个维度的供需层次上,供需本身是多因子决定的结果,事实上,因子可能会多到无法计数,但是较为显著的因子是有机会被挖掘出来的,而这些因子在某一维度上会较大程度的决定股价,这些因子其实就是大多数投资者在投资时所说的为什么买这只股票,也就是逻辑。然而,股票投资的最大难题在于因子与股价之间的不稳定性,在某些阶段,宏观经济可能影响更大,另一些阶段,影响最大的可能会转变为市场风格,多因子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点其价格都由所有显著的因子共同影响,放在长、中、短不同持有维度下来讲,影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逻辑与周期的不匹配是股票投资最大的障碍,这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看了五年的逻辑(大多是成长,业绩等),做了三天的交易,或者看了三天的逻辑(资金博弈,消息面等),结果持有了一年,这种失衡的交易无处不在,大多数的投资失败其实都可以归结于此,尤其是许多损失惨重的交易。从辩证法角度来看,就是既要看到问题的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尤其要注意次要矛盾向主要矛盾的转化。
现期的逻辑判断是否就会转化为股票的投资机会?在同一平面上的多方向合力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决定价格的波动,此时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二维空间的重合度,也就是现实与预期见的偏差度,任何即期的逻辑判断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市场是否也是如此认为并已经充分反映到了价格的波动中去,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预期差概念。但这种预期差不局限于业绩,而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逻辑之中,鉴别市场包含了什么样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候大概就是时机去观察其他投资者的想法了。
投资方法千千万,好比武学门派,都有机会修炼出上乘武功,但一定要清楚自身门派武学依托的是什么,在自身最擅长的驱动因素上去下功夫,寻找与之匹配的投资周期,能够比较准确的衡量到预期差,就是好的投资方法了吧,门派无贵贱,投资无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