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新国标影响最大的多为光瓶酒、调香酒等低端酒品类,所涉及的也大都是中小型酒企,但新国标从生产供应到销售环节,都对白酒产品进行了大量的约束和监管。
尤其是,除了要求主要原料必须是粮谷外,在生产过程中所添加的食用酒精,也被限制于粮谷酿造。如此,个别高端白酒或许也会受到波及,高端品牌对中低端市场的影响力,也很可能会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
结合目前各大酒企的表现,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洋河的压力很大,保住排位的难度或许也不小。
根据2021年财报信息,洋河以253.5亿元的营收,延续了近十年的“茅五洋”格局。
其中,进入2022年后,山西汾酒更是爆发出了令人惊讶的战斗力。截至2022年3月31日,山西汾酒第一季度营收高达105.3亿元,已然接近洋河股份的130.3亿元。
同时,泸州老窖2021年的利润率达到了38.54%,连续两年超越五粮液,成为仅次于茅台的全行业第二。而洋河股份和山西汾酒,则分别以29.62%和26.61%位列第七、第八。
种种迹象,无不表示着两位曾经的手下败将正在不断逼近。而持续承压的洋河,却是采取了更倾向于防守的经营策略,俨然有“示弱”的架势。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近些年来各方面的调整,令洋河陷入了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根据财报信息,从2019年开始,洋河股份就出现了业绩下滑、营收负增长的状况。2019年和2020年,营收数字分别下降了4.28%和8.76%,直到2021年才摆脱负增长。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渠道改革带来的阵痛。毕竟在此前,洋河股份采用的是,更适用于增量竞争阶段的深度分销模式,近些年来,随着白酒市场陷入存量竞争的红海,这样的渠道模式已经表现出不小的弊端。
通过天眼查,可以发现洋河股份在这两年中的扣非每股收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在2021年财报中,洋河股份的存货价值共计16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3.1%。而全年销售费用支出高达35.44亿元,同比增长36.12%,甚至超出了2021年20.14%的营收增长幅度。
尽管对于零售行业而言,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存货的增高,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6年至2021年,我国的白酒产量从1358.36万千升下降至716万千升,并且呈现出持续走低的倾向。因此不得不考虑,洋河股份的白酒产品,是否存在库存积压和销售不利的情况。
作为2022年第一季度中,市场排名前5的高端白酒品牌中,唯一一家营收没能突破百亿的酒企,泸州老窖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的困扰。
新国标中,调香白酒被移出了白酒品类,归属为配制酒。而泸州老窖的低档酒“二曲”酒系列,作为调香白酒正当其冲,因此被迫于2021年全线停产。
低档酒举步难行之余,泸州老窖对高档酒产品的经营策略,也在持续遭受各界的质疑。从2016年至今,泸州老窖的标志性高端白酒国窖1573,已经进行了数十次的停货和涨价。
甚至在进入2022年之后,1月份尚未过完,泸州老窖就已经两度发布了停货涨价的公告。
根据2021年财报信息,泸州老窖集团的第一大营收渠道贸易业务,营收383.8亿元,占总营收的53.29%。参与贸易业务的主要产品分别是金属材料和甲醇,营收数字分别为188.66亿元和83.25亿元。
相比之下,酒类销售业务的营收为204.08亿元,占比仅有28.34%。因此不得不怀疑,白酒对于泸州老窖,很可能更多属于“副业”。
2019年4月,新京报曾曝光过,山西太原、汾阳等地区存在大量批发价和零售价相差甚远的,由汾酒厂生产的“股份酒”。虽然其包装上都标明了山西汾酒相关品牌字样,但不仅无法查询到具体的生产信息,同时也存在不少的散装酒假冒情况。
而此前更是有媒体曝光,在2013年曾有超过160款的贴牌“开发酒”上市销售。这一切都源自于山西汾酒在2004年左右采用的开放商模式,尽管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快速扩张,但在品控方面,始终都无法完全杜绝假冒伪劣的情况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年中,茅台也因为贴牌产品使用了不符合规定的添加剂,遭到了贵州省监管局的通报批评。
尽管这些年来,各大酒企都对授权贴牌商的模式进行了严格把控,但至今仍有假茅台、假汾酒等假酒频繁出现,很难说会不会有哪一天再度重现当年的情况。
至于谁能够在新环境下,讲好一段新的故事,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新国标来了!这种酒,将不能再称之为“白酒”》――央视财经